岭南的英歌舞出息了股票配资证券。
先是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吸引了一大波人到潮汕旅游观舞;再是登上2025年春晚;这次,英歌舞被编成了舞剧,走向全国各地。
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演出的《英歌》,讲述了上个世纪岭南人下南洋的故事,去年12月在广州大剧院开启全球公演,首场门票3小时就售罄。今年2月开始,《英歌》陆续在全国巡演,先后走到泉州、杭州、上海等地,粉丝说,“打飞的”也要去看。
7月5日晚,《英歌》回到广州演出,能容纳超过1500人的广州大剧院,几乎没有虚位,演至高潮时,台下掌声如雷。
次日下午四点多,我抵达广州大剧院的化妆间时,《英歌》团队正在为当晚的演出彩排。没多久,总编导王思思推门进来,与工作人员商量修改另一部舞剧的服装。
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剧组。《英歌》共有50多个舞蹈演员。每次演出前,演员们要花上4—5个小时化妆,至少联排两次,演出完第二天还要复盘。巡演过30场,总编导钱鑫还在修正一些细节,“前一天烟有点多”“这个光出现的力度和它的力量感不够”。
剧场有一位看了11遍的粉丝找《英歌》的艺术总监史前进签名,夸他们是个“听劝”的舞团。在剧的末尾,陈文耀给林巧儿寄来的信中写,不能再为她摘一朵凤凰花。有观众提出,如果陈文耀最后“魂归故里”的时候,给林巧儿戴上凤凰花,“就能把这个细节圆上”。
第二天演出,这个细节就被搬上了舞台,有网友称之为“神来之笔”。
《英歌》打动人们的,不仅仅是英歌舞的飒气,还有关于岭南的情感和历史印记。它呈现的是岭南人民曾经乃至今天的日常生活,并不是“就非遗演非遗”。
“番客”与侨批
“上世纪30年代末,父亲前往南洋,杳无音信;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子成人。”这是《英歌》主角陈文耀、林巧儿和陈心远的故事,也是过去无数潮汕人曾经历的生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广东、福建有很多像陈文耀这样的人穿过南洋,到东南亚谋生。他们的妻儿,大多留守。一些人在海外组建了新家庭,还有一些人,死在了太平洋战争里。跨越南洋的唯一联系,是代写侨信(也叫“侨批”,同时寄回信件和银钱)。到现在,祖籍潮汕的海外侨胞有1500多万人。汕头市侨批文物馆收藏了7.8万封侨批。
在潮汕方言中,人们把外国称作“番”。“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陈文耀这样的人叫“番客”,他的妻子林巧儿,叫“番客婶”。
《英歌》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家庭的故事。陈文耀远下南洋,音信全无——在儿子陈心远的眼里,他就像个对家庭没有担当的“负心汉”。直到元宵夜,陈心远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才在幻境中找到了答案。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外侨胞积极参与侨居地抗日和反法西斯斗争。潮汕侨胞不仅参与了地下抗日斗争,还捐赠了大量款项和物资。离乡是生活所迫,客死是时局所逼。《英歌》以三封侨批作为线索,结合潮语旁白,将一个海外侨胞的思念、歉疚和牵挂娓娓道来。
如果了解潮汕的文化和英歌的内涵,选择这样一个故事是很自然的。
保留的,消失的
整部《英歌》最令人沸腾的部分,是穿着高饱和度戏曲服饰、在英歌脸谱下的队伍,宛如一支古装兵队从前台下方缓缓升起。大家对于英歌舞的热情,几乎是在这一瞬间全部爆发了。
不管是不是潮汕人都能感觉到,英歌舞这几年火起来了。2019年9月,首部以英歌舞为主题的电影《英歌魂》在全国影院上线,讲的就是热爱街舞的潮汕青年阿德和身边的朋友代替父辈参加英歌舞大赛,在其中历经磨砺成长与自我救赎的故事。2025年,由谭维维和揭阳普宁南山英歌队以及富美青年英歌队共同演绎的歌舞节目《潮起舞英歌》,登上了央视春晚,用英歌舞的方式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让人直呼热血。
“英歌舞这两年在(社交)平台上传播量比较大,很多北方的年轻人(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活动。原来没有这个平台的话,像我是北方人,我从小都不知道(有英歌舞)。”但王思思觉得,大家对英歌舞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抖音上。她也是到了潮汕地区才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会。
潮汕地区有几百支英歌队,光是潮阳区就有130多支。他们的主要角色多以《水浒传》的梁山好汉为原型,因此传统上村里的英歌队成员几乎都是男性。不过,在汕头的潮阳和濠江等地,也发展出了一些女子英歌队,主要描绘花木兰和穆桂英的故事。“她们都不是画全脸的,可能画一个小花、祥云,就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来画)。”王思思说。
英歌舞是个考验体力的活儿。史前进说:“年老的(一辈)作为非遗传承人,可能对套路和打法、技艺的传承比较了解,但真正走街串巷的,需要体力,一定是年轻人来做。”
如果离舞台足够近,细心的观众也许能发现,一套高潮的英歌舞打下来,主演庞冠宇(饰演陈文耀)和依力凡(饰演陈心远)也得喘气。
为了更深入了解英歌文化,从2023年开始,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张毅、总编导王思思、钱鑫等主创团队四次前往潮州、汕头、揭阳采风,2024年还赶在过年期间去看了现场的英歌舞——鞭炮噼里啪啦,英歌队员用油彩画上威猛的扮相,威风凛凛从烟雾中走来……第一次看英歌舞时,钱鑫“汗毛都竖起来了”。
他们拜访了潮阳、普宁的四五支英歌队,发现村跟村之间的风格不太一样,“服装、造型、鼓点、动作都会有点差别”。钱鑫说,按其节奏板式划分,陆丰甲子英歌属于中板;普宁市的南山英歌队,则是快板;潮阳凤岗的英歌,动作会偏慢一点点。“为了能让演员感受不同的英歌流派及内在的精神,我们邀请了英歌舞非遗传承人给演员们进行系统的集训。”
潮汕英歌舞表演
关于英歌舞的起源,他们也听到了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源自《水浒》的戏曲,还有的说是源自北方的秧歌,“是从民间的劳作当中来的”。
《潮州风俗志》记载:“潮州农者,春时数十倍,插秧田中,命一人捶鼓,每鼓一巡,群歌竟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王思思在学习南山英歌的时候,就注意到当中有很多关于劳作的动作。在舞剧中,有一段演员背着油纸灯笼的舞蹈,剧团就设计了一个荷叶状的斗笠和插秧的动作。
他们在调研中还发现,英歌舞原本是有语言的,但在多年的传承中已经消失了。以前,英歌舞会伴随一些劳动号子或者民间故事的唱词,或是潮汕地区请神、祭祀仪式中念叨的语言,但这些都没有流传下来,“因为那个时候都是口口相传,到现在就只有舞了”。
从25分钟到2小时
对于广东地区的舞蹈团和文艺工作者来说,英歌、舞狮、扒龙舟等传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润土壤。早在2008年,广州歌舞剧院已经开始进行英歌舞题材的创作,2009年创排的舞蹈作品《英歌武》,获广东省第二届岭南舞蹈大赛专业组表演金奖、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等。
舞剧《英歌》是钱鑫和王思思合作的第五部作品。两人是大学同学,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毕业后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你看过《芳华》吗?我们(以前)就是那样的一个团队”。他们从2004年合作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搭档经验了。不过,他们以前更擅长的并非民族舞,而是当代舞。
在包括《英歌》在内的“岭南三部曲”(另两部是《醒狮》和《龙舟》)出现之前,舞剧更多时候是在讲述人物传记和历史故事,“以民间活动和信仰作为舞剧的剧目(主题)是比较少的”。
最近这些年,钱鑫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剧场在从讲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转向表达民族、民间的文化。比如,创作于上个世纪的舞剧《小刀会》,讲述的是上海小刀会反抗清廷及外国势力的历史事件;舞剧《虞美人》,演绎的是“霸王别姬”的故事……相比之下,2021年风靡一时的《只此青绿》,以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为背景,开始面向民间文化创作。比起前者歌颂有象征意义的历史英雄,后者更注重舞剧当中的民间审美与文化内涵,对于“小人物”的刻画也更细腻。
在创作《英歌》之前,钱鑫也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能端上台面吗?它(英歌舞)能够完成剧院艺术的这种表达吗?”为了做一个验证,2023年钱鑫和王思思编了一个25分钟的同名小舞剧《英歌》。其中已经有如今《英歌》的雏形,手打牛肉丸、木雕、“出花园”、文光塔等元素,在这出舞剧中有类似的呈现,讲述的是一段海外游子对往事的回忆。
那年,《英歌》在广东省第八届岭南舞蹈大赛中一举拿下了小舞剧专业组表演、编导、作品金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及最佳舞美灯光奖。从2021年提出构想到2023年小舞剧首演,团队花了两年。钱鑫说:“实验之后打开这扇窗,大家觉得这个行,才有了后面的《英歌》。”
《英歌》的创作花了三年,它最大的难点,是把单一的舞蹈拓展成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英歌舞是一种豪迈、奔放的舞蹈,而舞剧《英歌》讲述的,是一个温情、细腻的故事。
史前进说,单凭走街串巷的英歌舞的各个套路打法,承载不了一个剧的呈现,因为舞剧有故事剧情、人物情感,有它的文本以及整个舞剧的结构。最终,他们以英歌舞为载体,串联了打牛肉丸、出花园等元素,刻画了整部舞剧的潮汕背景。
当陈心远遇见打牛肉丸的小伙伴,就仿佛看到了父亲年少时期跟小伙伴在手工作坊打牛肉丸的场景,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陈心远的友情和亲情;在梦中通过镜子看到出花园的少女,则是对即将开启的人生旅程的期待。
舞剧《英歌》中,舞台上演员的形象也是主创团队在传统妆造的基础上二次创作的。其中最主要的灵感来源,是潮汕地区的嵌瓷。在潮汕生活的人,对这种屋顶上的装饰都不陌生。钱鑫说,它是由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构成的,比如三英战吕布、岳飞抗金,还有杨家将保家卫国,讲的都是英雄的故事,其实跟英歌的主题是相对应的——《水浒》的108将也好,杨门女将也好,那不就是英雄的故事吗?钱鑫觉得,它们内在的逻辑和内在的情感是相通的,就是对于英雄、先辈的一种致敬。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在危乱的历史中远赴南洋、反哺家乡的普通人,不也是乱世中的英雄吗?
英歌被称为“英雄的赞歌”。说到大家对英歌舞的流行,钱鑫觉得,它源自一种共通的情感。就像四大名著之于整个中华民族,“英歌讲的是各自不同时代的事情,但它所蕴含的道理和情感是我们这个民族共通的”。
当林巧儿收到陈文耀死讯,发出爆发性的一哭,没有人不为她的感情动容——因为这是我们共享的一段历史,而他们的故事,是这历史的小小注脚。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杂志第16期
作者 |金蒲桃
编辑 | 黄茗婷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阿车
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